南怀瑾先生:对经济、文化、金融的风险提示(九)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居安思危,时下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不确定性增加,回顾南怀瑾先生十几年前的有关提醒,意义犹新。本文摘录自《漫谈中国文化与金融·企业·国学》,2007年12月南怀瑾先生对中国银监会代表团漫谈部分。

 


 

对经济、文化、金融的风险提示(九)

 怀

 

 

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有没有正式的银行?有。譬如上海,当时就有很多银行,中国人办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多银行,从票号、当铺演变来的。其中有一些是买办办出来的,比如席正甫就是汇丰银行的买办,他的子孙很多做银行的,有的参与大清银行,他的曾孙做过中央银行的业务局长。

 

那时候,上海的银行分很多帮派,比如:镇扬帮的中南银行(史量才、胡笔江)、金城银行(周作民)、盐业银行(张镇芳、任凤苞)、大陆银行(谈荔荪)、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宁波帮的浙江实业银行(李铭)、浙江兴业银行(徐新六,当时号称银行家圣人)、四明银行(原始股东虞洽卿,后并入浙江兴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官商合营,最先商方投资人是盛宣怀,后杜月笙、钱新之都做过董事长)。

 

其他比较有名气的,如中国实业银行(刘晦之)、川康银行(刘航琛)、四川美丰银行(康心如)等等。所谓“中中交农”——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都是民国初期到抗战前这个阶段创办的。

 

但是,外国银行在上海开办得更早,最早的是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的丽如银行(又称东方银行)在上海开办,在中国发行钞票流通,大发其财。跟着,汇丰银行、德华银行、花旗银行等十多家外国银行也来了。还有美丰银行、震义银行等十几家中外合资银行。这些外国银行、合资银行,都在中国发行钞票,在中国到处流通,中国的财富这样被骗走了很多

 

大家讲到国家历史的演变,实际上,背后真的内容是银行战争。你要研究清朝末期以来的历史,必须要研究上海银行发展的历史。每个银行各有各的立场,这里头历史的故事很多,关联政治的演变。譬如说有名的,办《申报》的史量才,当时被国民党暗杀了,表面上看起来是政治意识的斗争,实际上是金融问题,银行彼此要争权。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信用合作社。我在前面跟你们提过,这个是社会主义的产品,在大陆当年就实行的。我现在常常告诉地方的首长们,我说你们怎么不把农村的信用合作社连起来?连起来自己经济自由地活动,你不要靠银行、靠外面去借钱,也不要靠外援,中国人有这个经验的,研究起来内容就很多了。台湾当年用信用合作社,贡献很大,但是后来没有控制好风险,出了大事,是教训。

 

其实中国到了现在,真懂银行的人有多少呢?原本就没有建立适合自己的体制。我看了美国的银行、法国的银行,日本银行也试过,其他国家还没有去,这些不是没有问题,但是比起中国的银行,经验多很多。现在我们的银行不是银行,好像是个官僚机构。

 

只劝你们多读书,为我们中国人,真正建立一个中国文化的利民富国的金融体制。怎么想办法去研究建立,而且要简化,要轻便。

 

 

——《原本大学微言》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