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读者投稿,并授权发表,在此向作者致谢!
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整理纷乱的思绪。
漱口,洁面。焚香,静坐。心怀虔诚地记述,有生以来最不寻常的一段经历。
回想最初,不免感慨万千。何其有幸,因缘际会,在最茫然的时候,得遇南师。
还记得,决定参加“乡村教师奖”,原本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却没想,进入了网络评选。我知道,这应该感谢基金会的王彬老师。更没想到,最终得票竟然位居第二。我明白,得益于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各奔东西的众位弟子。
虽有自知,身居西北乡野,本无多大的本事。可是,内心深处,依然有几份小小的窃喜,也有一点满满的期许。
直到那一天,2015年8月24日,收到了桂馨基金会发来的邀请函。巨大的惊喜,让我感到,幸福来得如此迅疾。未知的茫然,又让我心怀忐忑,不能预料会发生什么。坚定地告诉自己,所有的困难,都无法阻挡奔赴上海的急切脚步。
安排好两个班的语文课,安顿好家里琐碎的大小事。和祁翠花老师联系,得知不能同行,于是,意气奋发地孤身向南。
暗自庆幸,日夜奔赴的路途中,认真地读完了南师《论语别裁》的上卷内容。那一程的潜心阅读,何止是醍醐灌顶。于我而言,真可谓是当头棒喝。因为,接下来的遭遇,是南师的话语,将我内心的混沌荡涤得无比澄澈。
且不说,下火车后隐没在茫茫人海的微弱渺小;也不说,挤上地铁后混迹于如涌人潮的惊奇诧异。事隔许久,依然清晰记得,当我站在恒南书院的门口,看到黑漆铁门沉沉关闭。在明媚的阳光和轻柔的微风里,满心欢喜地远望。苍劲树木亭亭而立,碧绿草坪郁郁葱葱。内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和宁静。
在聪慧灵秀的吴夏霜老师的接引下,步入书院。置身于大厅,网上百般揣摩的楹联,真实地,近在眼前。“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字,是说不出的好;鱼,也是说不出的妙。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洁净明亮的素雅装饰,让一个乡下女子的心,忽而沉重,忽而轻盈。一时间,竟不知何处安放。
轻手轻脚地穿过回廊,走进客房。却在一瞬间,禅定般,不能动,也不敢动。怕一个不小心,弄乱了,破坏了,那份一尘不染的洁净。
终于,一个人,静悄悄地,抵达禅堂。那时候,夕阳的余辉穿过玻璃窗,洒下一室圣洁的光芒。虔诚俯首,默然叩拜。内心深处,关于生死之谜、悲喜之情的困惑,刹那间,有了顿悟。那空着的太师椅,似乎是南师悄然离座后静置于此,还有温度,还有气息。
初至恒南书院的那一晚,在智慧的禅寂中,沉沉入眠。
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了我,一个人,走进上海九月的晨光中,也走进一场始料不及的落寞里。
不知何时,空荡荡的会厅前摆放好了获奖教师的展示牌。白色的底,绿色的文字,配有大幅的照片和精妙的介绍语。轻轻地,走过,仔细寻找。却发现,没有我的名字。
是的,就在那一刻,天地黯然失色。明媚的阳光,被层层阴云遮蔽。所有美好的幻想,顷刻间,化为泡影。浮上心头的,是无数个怎么办?
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已知道,此去上海,意在领奖;两个班的学生和家长,都已获悉,请假数日,必将载誉而归;家中老小,也等着一起分享,这难得之殊荣。
回去之后,怎么面对大家呢?
完全懵了。
当我紧紧抱住微笑一如圣母的祁翠花老师,几乎要委屈地放声大哭了。温柔慈爱的祁老师,多么睿智。她拍拍我的肩,一句话也没有说。
可是,我听到了,有人对我说:不要哭!
想起来了。
南师在《月是故乡明》中,如此阐述: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如真有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对于“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南师这样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霉的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
《吉光片羽,稍纵即逝》中,南师告诉年轻同学,不要怨恨,也不要牢骚,年轻人不怕没有前途,只问你能不能够站得起来;但要懂得把握时间和空间。
就在那样的时候,南师的话语,如一道划破暗空的光芒,在我的心里,腾升起坚强面对的力量。
于是,我平缓情绪,接受祁老师的邀请,和她一起走进会厅。
南师说:一个人道德素养到了宁静安祥的境界,走路的神态和平常不同;忧郁时,走路的神态又变得与高兴时不同。真理就在你自己内心里,内心随时随地都能宁静、安祥、平淡,这个境界就差不多了。你永远保持修养上的这个境界,久而久之即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回转身,总会和祁老师含笑的双眸相对而视。那是怎样的眼神啊,有着草原般深广的智慧,更有着雪山般洁净的光芒。这样的祁老师,不就是淡然、静默的吗?
《冯道的故事》中,南师说,“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就是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并不一定是天生的。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的这两种毛病,差不多是天生的。尤其是慢,人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讲好听一点就是自尊心,但过分了就是傲慢。傲慢的结果就会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这些都是很难改过来的。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气息,自然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正颜色,斯近信矣”。颜色就是神情。仪态包括了一举手、一投足等站姿、坐姿,一切动作所表现的气质;“颜色”则是对人的态度。例如同样答复别人一句话,态度上要诚恳,至少面带笑容,不要摆出一副冷面孔。“正颜色,斯近信矣”,讲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社会上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要想做到一团和气,就必须内心修养得好,慢慢改变过来。“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所谓“出辞气”就是谈吐,善于言谈。“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做到这一步,当然就“远鄙倍”了。
对于我来说,接下来的颁奖典礼,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场精神的饕餮大宴。我所看到的每一幕景,我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如南师所言,是那般的好。
当桂馨基金会的荣誉理事康典先生微笑而语:发天下之善念,集天下之善士,筹天下之善款,做天下之善行。
那一刻,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南师有知,定当依旧含笑。而心里,更是热血沸腾。究竟积了何德,居然,在南师的禅堂之下,经历一番此前不曾奢望的盛况。
更没想到的是,稍后的会餐,精神矍铄的康典先生端起酒杯为获奖的教师祝贺。那样的一份随和,岂不是南师所说的,修养的自然流露。
当恒南书院的李慈雄先生将追随南师的经历娓娓道来,提及擦洗茶杯一事,仍然记忆犹新。笑称,第一份工作和最后坚守的事业都是推销《论语别裁》。
那时的我,感动盈满心怀。先生为人低调谦逊,对恩师的感念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此前,已在网上查阅,得知先生创建恒南书院,意在发扬、传承南师的精神和智慧。更有幸读到先生缅怀南师的文章《老师与我——一个真理追求者36年的参悟与忏悔》,其文其情,诚挚真切,感人至深。
恍然想起,先生于百忙之中抽空进行的讲座。幸运占得前排的我,和先生隔着一张方形长桌。平易近人的态度,不疾不徐的语气,睿智,谦和。
当先生说,南师一生度日清贫,而自己,一件长衫穿了十年不曾遗弃。
那一刻,我猛然发现,先生清瘦的面容,和南师那般神似。
如今想来,先生请大家休息片刻,到室外享用咖啡点心。而我,捧着南师的《论语别裁》,请老人家题字留念。印象深刻的是,先生提笔,略有停顿。而后,在扉页一角,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那一幕,至今,不能忘怀。
当我,再一次翻看那时的照片,目光定格的瞬间,微笑之余,不觉泪蒙双眼。
是和樊英老师的合照。
颁奖典礼前的排演,很多老师和樊老师站在一起照相留念。当我走到樊老师的身边,她很自然地拉我过去,没有一点生分。挽着我,靠在她的身侧,是那般地用心。
也便想起,听南师秘书马宏达先生的讲座,提及为了工作忽视健康。马先生微笑着说,樊老师就是这样的人,经常出差到乡村,养成了多年的老胃病。
至今不能忘怀。当我回头的时候,恰好看见,樊老师双手合十,弯腰作揖。那一天,她穿着素雅的旗袍,外面罩着浅灰的短衫。在我眼里,那么美。在我心里,那份美,镌刻般,挥之不去。
也便想起,禅堂中随了方放老师学打坐,我恰好在樊老师的身边。当方老师说,樊老师的标准双盘有着极深的功夫。我转身去看,又见樊老师,合掌,颔首,微笑致谢。
恒南书院的那几日,我遇到了生命中最好的人。如南师所说,他们都有共同特点,一团和气。
每次翻读《论语别裁》,方放老师题写的“内养外用”和马宏达先生赠予的“心安即自在”,总能触动情怀,引发更绵长的思索和回味。
想起南师在《谦虚和自信》中,如此告诫:研究学问,不光是在死的书本上下功夫,还要在社会上观察。别人对的要学习,不对的要反省。这句话听起来很平常,都懂得这个道理很难,应该这样做。可是照我们的经验,人都不肯这样做,包括我在内,人们多半有一种傲慢的心理。照孔子的态度,对比自己好的人要尊敬,向他看齐。可是发现一个比自己好的人时,由于这种傲慢心的作用,自己心里很难受。再过两秒钟,觉得自己还是比他好,于是越想自己越好,有如当年在大陆时乡下人说的:“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人类就天生有这种劣根性。所以孔子这几句话看起来很平淡,没有什么难度,仔细研究起来,若说在人群社会中,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而自己能从内心、从根性里发出改善、学习的意念,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颁奖典礼结束后的座谈会,让我看到了获奖教师的优秀和卓越。来自祁连草原的祁翠花老师,送给大家的,是一本含蕴深厚的《诗韵祁连》;来自成都三台的李登文老师,带给大家的,是一本飘着墨香的《草堂诗刊》;来自四川达祖的王森良老师,赠给大家的,是一叠手工制作的美丽贺卡;来自浙江义务的丁志平老师,分给大家的,是一套各具特色的自制棋盘。健谈的盘晓红老师,在全国率先开创了“美心课”;开朗的余道容老师,指导学生走进了“大会堂”;帅气的袁战海老师,用优美的歌喉唱响了“侗歌”;和善的龙林章老师,以绝妙的艺术传承了“苗饰”……
不能忘记,和我同住一室的谭桂珍老师,自称四十岁才发芽,是一位“播撒阅读种子的花婆婆”。她坚持每日一记,热情地向我介绍“1+1博客”,拉我加入“教育行走”的讨论群……
当我遵循南师教诲,看到获奖教师的过人之处,才深切地明白,如王彬老师告诉我的话:学习的机会很重要。也便记起,祁翠花老师站在河边的柳荫里,微笑着安慰我:你还年轻,需要积淀,提升的空间会更宽广……
记得南师在《南面王不易也》中如此形容: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乃至于皇帝送上来给你当,先得看清楚应不应该当。有了这个修养,才可以看到孔子学问修养的境界。人生的大乐,自己有自己的乐趣,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令我佩服的吴夏霜老师,看似柔弱的小女子,办事却有着男儿不及的果断,说话更是铿锵有力而掷地有声。在颁奖典礼的分享中,她说,时常叩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
记得当时,内心里有一种幡然醒悟的触动。
这个问题,十年前,二十岁的时候,我便无数次地问过自己。可是,那时,那地,心中所想,不同以往。
如今回想,更真切,更深刻。
我只是一名平凡的语文老师,做着喜欢的工作,以教书育人为平生乐趣。我想做南师笔下,如我所见的优秀者。
我知道,此去千万里,山高水长。我更知道,此心如磐石,不曾动摇。
离开恒南书院的前一夜,不知是日有所思而夜有所梦的缘故,还是心之所向而情之不舍的原因,依稀梦中,仿若看到,沐于祥和光芒中的南师,微笑而语。
梦醒时,睁开双眼,只有一室的静寂。而窗外,上海的日出已经升起了绚丽的霞光。推开窗,有鸟鸣,有淡淡的清香……
那一幕,至今难忘。
无数次,背包里装着《论语别裁》。随手翻开,那些隐含了南师智慧的文字,仿佛一剂剂良药,告诉我,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每一个若有所悟的时刻,我都在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这是一条通往不惑的道路。有些寂寞,有些孤独。要坚持,不要退缩,前方有圣地,彼岸有坦途。只需,一念执著,埋头苦索。
就像此刻,众人皆睡我独醒。敲下这些文字,内心一片清明。
我知道,这样的时候,静下心,默然聆听,便会,如闻南师语……
注:(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copyright ©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州市吴江区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苏ICP备16062570号-1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2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