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为纪念南怀瑾先生辞世十周年,我们将连载数篇文章以表纪念。这些文章的作者来自不同领域,文章内容多样,有历史评议,有缅怀诗文,有科学研究心得,有教育工作报告,有文化出版回顾,等等,既是给读者的分享,也是给 怀瑾先生的报告。
南师刷新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张毅
在我的高中时代,我非常喜欢读台湾人文大师柏杨先生的书,柏杨先生对儒家文化是持有一种深刻批判的态度。因此,我也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世俗功利的文化,一种传统政治上用来统治人民的愚民手段,在这样的文化中诞生了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因此,我喜欢《老子》《庄子》,喜欢《金刚经》《坛经》,却从来不去读四书五经。我想学道可以逍遥自在,学佛可以解脱生死,学儒能做什么呢?崇拜权势,忠于统治者?还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天下治理好了,我来当官,天下乱了,我就溜之大吉?总之,我当年对儒家没有好感。直到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话说中庸》《原本大学微言》,才重新认识了儒家,彻底改变了我原来那些俗见。
其实,中国古代的圣贤文化是修行人的文化,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这些人都是大修行之人。后世很多读书人不修行,或者根本没有悟道,把他们的书当成一种普通的常识来解读,于是出现了种种的谬误,这些从汉朝以后就开始的错误解读,到了宋明理学的时候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巅峰。
孔夫子被描述成了严肃不近人情的样子,儒家变成了压迫人民的工具,普通人的欲望变成了一种违背天理的罪恶,人们从小到大活泼一点都不行,孩子们从小最重要的是学习服从,学习无数的规矩。直到近现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人突然崇拜起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与此同时,知识分子们开始唾弃中国传统专制社会的旧文化,其中就包括被错误解读利用的儒家学说。
直至今天,很多地方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依然在以传统文化之名,行暮气沉沉之事。仿佛学习传统文化就是把人给整规矩了,整服了。如此,天下便太平了。
我读了南师的著述以后,我领悟到中国的圣贤文化是非常美好高远的一种存在。中国儒释道为主的圣贤文化,其实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学习修行的人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在这样的追求之下,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人皆可为尧舜,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无论是孔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还是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亦或是佛经所讲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些都在描述生命恢复极大自由的美好境界。为什么说恢复呢?因为生命本来就是极为美好自由的,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反而到处奔波追求,活成了天地间的囚徒。
我们原本就是诗和田野,我们本来就是富足而浪漫,却因为某些自身的原因,误以为诗意的生活是奢侈品,希望的田野总在远方。而中国的古圣先贤提供了一些方法,让我们去自我认知,重新体悟生命天地般自由的境界。这是人生真正的乐趣所在。
颜回是孔子悟了道的高徒,孔子曾赞叹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可不是在赞叹颜回的贫穷啊,这是赞叹他精神境界的无比自由!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很大,生活成本很高,很多年轻人想要躺平,那学学颜回,还可以躺得更平,与大地合一。所谓躺平,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淡泊欲望,不做房奴不提前消费,不与任何人攀比物质,大幅减少不必要消费的一种生存方式。以此对抗上层阶级所设置的盘剥套路。
回到社会政治层面,传统文化的本质恰恰是保护弱者,为底层人民说话的。儒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孟子何许人也?他的政治立场被称为“民本主义”,他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不顾一切地呼吁君王应该对百姓施以仁政,反对霸道,提倡王道。我认为孟子的这种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道光,照亮这个弱肉强食的世俗社会两千年,没有他,历史会更糟糕。
直到今天,许多人在生活中还是习惯地打量对方的身份地位,对有权势金钱的人特别崇拜和尊重,对于无权无势的贫穷者或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则报以轻视的态度。保护弱者,为底层人民说话,这是孟子留给我们比金子还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正是在读了南师的书,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之后。中国的圣贤文化是“内圣外王”之道,一方面是修炼充实自己,达到孟子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另外一方面是以仁爱之心入世,真正去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个人,解救每一个生命的苦难。
因此如今我也提倡正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读南师的书开始是最稳妥的。否则走偏了路,又是培养一帮暮气沉沉、面无笑容、教条、僵化、刻板之人。
南怀瑾老师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拥有了极为饱满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
copyright ©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州市吴江区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苏ICP备16062570号-1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2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