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源自东方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的《万里无云万里天——口述南怀瑾》,转载自温州南怀瑾书院公众号。
仇保兴,1953 年 11 月生,浙江乐清人。杭州大学物理学专业、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毕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工学博士学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20 世纪 80 年代,仇保兴在南怀瑾故里乐清县任县委书记,由此与南怀瑾结缘,走上读南著、聆面授、阅书信的学习道路。
本次访谈根据 2018 年在上海恒南书院举办的“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上,仇保兴同志的致辞整理,并加以补充采访。
重注中华文化经典,修补中华文化基因
仇:我和南师结缘是 1984 年,在南师的家乡浙江乐清县任县委书记时(当时本地人可以在本地任书记)。我上任不久就收到南师从台湾寄过来的《论语别裁》上、下册,从此走上读南著、聆面授、阅书信的学习道路。
记:从读南师从台湾寄来的《论语别裁》到后来的聆听面授、和他频繁的书信往来,请您谈谈学习南怀瑾先生著作及他言传身教的心得和感受。
一、为何南师著作的读者会越来越多?
众所周知,南师虽然著作等身,但数十年来并没有任何现代传媒广告宣传,没有任何两岸政府红头文件推介,没有任何社会文化基金项目赞助,没有任何国内外著名文化奖项掖奖鼓励,但读者却越来越多,读者中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广,社会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大。一般来说,谈论和阐释经史类著作是最基础(上下五千年之常识)、最熟知(千万人耕耘过)、最具争议(门派不同各述己见)和最无趣(不能如文艺小说那样可天马行空)的,但“读南师”却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现象”之一。人们不仅空闲时读南师,决策时读南师,无奈时读南师,困惑时读南师,抑郁时也读南师。由此可见,南师著作是以深入浅出又富情趣的笔调来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它具有无上的力场,能解读民众的精神难题,能解惑全球化时代的激荡风云。
二、为何中华文化基因会产生缺陷?
我的一位朋友,加拿大皇后大学规划学院院长梁鹤年教授,最近出版了他的著作《西方文明的基因》。他认为,如果说西方文明文化基因源自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文化巨匠,那么中华文明的基因则来自同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等诸子百家所留下的“经典”等。“基因”虽然是最基本的信息编码,是生物体中最坚韧的部分,但在外界的强力干扰下,也会发生变异,从而出现遗传缺陷。
我国作为世界上封建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受历朝的“文字狱”洗炼、历代权威对经典的注释和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的三方夹击,对文化基因影响巨大。南师常常提道:中华传统文化在宋朝的转折最为明显。当时的大儒朱熹编辑的《四书章句集注》被以后的朝廷指定为科举文人的必读书,科举答题也不能超越朱熹划定的“雷池”范围。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越来越弱,与世界的隔离也越来越深,社会整体也越来越进入“超稳定结构”。民众思想从活泼转向僵化,从包容转向封闭,从创新转向守旧。在表层文化——艺术走向绚丽精彩的顶峰时,民族整体的积弱已暴露无遗。
三、南师如何修补“中华文化基因”?
以“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逻辑力量”见长的西方文化在把工业文明推向顶峰的同时,也制造了“气候变化”“贫富分化”等顽固性积弊,这充分说明西方文化的局限性也已日益显露,也无疑为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融合发展留出了空间。时代正在呼唤中华文化的复兴。但如果让带有明显遗传缺陷的文化基因进入快速复制进化的历史阶段,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崛起无益,而且也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下的东西文明互补融合。
四、南师如何能重注中华文化经典?
历代正史,都是统治者重新修订编辑的,充盈着“胜利者”的杜撰。南师本着史实研究“致真、致用”的原则,早已与“学院派、训诂派”分道扬镳。他认为正史可能“无中生有”,野史却可能“事出有因”。真正的史实真相或许储藏于那些躲过历代焚书灾难的民间野史孤本之中。因而南师历数年远渡重洋游历诸国收集散落海外的孤本、珍本文献。因世界之大,这些记载史实信息的“区块链”难以被全部毁坏。
2008年摄于太湖大学堂,仇保兴、南怀瑾及时任浙江省相关领导。
今天,我在心中常忆起南师自嘲“三无老人”时的音容笑貌。南师之伟大在于:他不追求功名,而功名永彪;他不谋求私利,却精神财富日增;他从不坚持私见,才海纳百川,成就大业。“三无老人”,永远的南师,永远的楷模。
访谈整理:戴江泓访谈整理:戴江泓
copyright ©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州市吴江区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苏ICP备16062570号-1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2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