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耕耘的人,
自己不一定享受他的成果”
侯承业
南老师在他著的《易经杂说》一书中,曾提到:“世界上的人,世界上的事,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种情况,没有一种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他分析说:一种人是知道这个道理后,就领导大家创造这个时代;另一种人是抓住机会,跟着别人变;还有一种人是别人变了,他还不知道,等察觉到时,只会怪别人。
个人的事如此,社会的风气如此,国家的命运更是如此。可惜的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他所说的话,他所预测到的结果,他所提出避免这不如意的事发生的方法,往往无法得到当事人的认同。南老师曾说过,大多数的人都只愿意承认事实,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给他的对未来所作的分析与建言,所以他在自己的诗中曾说到过:“聪明绝顶是无能”,也就是说,您把未来的事,一一以历史的事实和前景分析出来,告诉他这是最安全的走法。他可能听了认为不错,可是心中总是认为,我可能与众不同,我可以走我自己认为对自己有利的路。所以,您的建言就用不上了,纵然您有多么聪明都没有用。
南老师在他的著作《孟子旁通》一书曾提到过:人不论为国、为家、为自己,都是希望自己看到和享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这也是人之常情。对照一下孟子与苏秦两人对魏国君主所提的意见,以及所获的迴然不同的结果,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人总是急功好利的。自古以来,在任何时代,行正道都是非常艰难的。孟子始终想行正道,但他的理想就很难实现。苏秦的主张,只是针对当前的利害而来的。摆在眼前的现实利益,大家都容易看见,人人能取得,如果立刻见效,大家都乐意去做。而孟子所提倡的王道、仁政,是大利,是远利,是百年大计,甚至更远在百年后。今天耕耘的人,自己不一定享受到他的成果,所以他的理念就无法实现了。历史上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的一个决定就会影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更能影响几千万人或几十亿人的幸福,所以孟子对君主所提的意见,总是要他们能实行王道。
南老师指出过: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人活在世间就要生存,渐渐地,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就会重视现实。我们感叹别人重视现实,但在基本的生活与生存条件上,老实说,我们又何尝超越现实?何尝不重视现实呢?只是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程度不同而已。可是,却有极少数的人,他们始终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暂一生的现实生活,而为千秋万代着眼,因此他们也就受到人们特别的崇敬,称他们为“圣人”。
南老师认为:我们的历史是建立在文化的根本基础之上的,几千年来一仍不变的重心之所在,就是传统文化中王道的精神,也就是孔孟一系儒家学术思想的道统。而这个道统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先天爱好人道和平,重视接近天则的王道教化,而薄视巧取豪夺的权谋所致。
南老师曾为孟子与苏秦作了一个解说:一个人,在现实的人生中,如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身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他便是圣人,而孟子就是这样的圣人。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功名富贵的谋身者,便是凡夫,苏秦就是一个大谋略家,一个聪明的凡夫,他绝对无法成为一个超凡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