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侯承业,1935年11月3日生于山西省灵石县,后随父至台,获台湾测量学校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德国司徒加特工业大学国授工程师学位,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工程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华盛顿大学工学院教授,学术科研成果丰富,曾在华盛顿州交通厅担任工程师七年,担任波音公司顾问等。后返台协助完成台北市翡翠水库应用水刀及水钻对坝基层缝处理工作,又研发完成低价高压水刀领先世界,并在台湾、新加坡两地领导自动化工程开创工作,研发台湾二号、SIR-1、SIR-3、冲床精密机械手及高楼玻璃窗机器人等产品,并为台湾一百八十五家工厂作自动化规划与设计,担任台湾自动化协会首届理事长,后担任金温铁路总顾问之职,1995年重返华盛顿大学任教,并担任南怀瑾学院主任。曾完成二十个以上的研究计划,发表论文九十八篇。
本文节选自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侯承业博士著《南怀瑾的理念》,仅作为学术研究史料使用。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我所认识的南怀瑾老师》,包括六篇文章《南老师的抱负与追求》《从金温铁路看南老师的理念》《南老师的忧国忧民心怀》《听南老师讲修持》《南老师的日常生活》《南老师对学生的教诲》。
下篇《在南怀瑾老师的教化下》,包括四篇文章《美国华盛顿大学南怀瑾书院的创办》《交通工程自动化的展望》《世界市场与游戏规则》《修行与环保意识》。
彼得·圣吉赞赏南老师的理念
侯承业
我去波士顿时,彼得·圣吉刚由南非回来,他现在几乎一年都在外面,他担任好多国家的顾问,忙得不得了。很多工作都由他手下三个不同的工作小组在做。所以我花了三天时间先同他手下的工作小组见面研究,最后才去拜访彼得·圣言。彼得·圣吉看起来很年轻,个子不高,衣着很随便,但思想很细致,判断也是一针见血,说话很快,但条理分明。我们一见面,就先谈了一下南怀瑾学院成立的缘起、目标及施行的方法。他很有兴趣,说,他愿意学习一下我们的组织结构与方针,想把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组织实验室变成同我们类似的组织,好真正去施行“整体”观念的修练。接着他谈到,人真是奇怪,以前他没有成名前,大家都是好朋友,今天成功了,他认为大家更应该给他予助力,但得到的却是阻力,他很感叹。我就说明,此行之原动力,就是南老师已知道他有这样的烦恼,所以要我一定要来看他,我也说,其实二个月前南老师就要我来了,但一想,您这么忙,再加上杨教授已来看过您所以就没有马上来,但南老师又催我一次,所以这次就专程来了。我以自己为圣海伦火山爆发所做的预测为例子,说明:以前没有成名前,我与自己的同仁教授,大家都是相同的地位,或者自己还比别人年轻,资历较浅,所以大家相处都很融合。如今我们的计划对了,火山要爆发,我预测对了,结果把大家都比下去了,好像自己比别人强大了,上升了,其实自己一点也没有变,但别人对自己的感受不一样了,所以很多助力就不见了,因为别人心里会说:好吧!看您怎么变,不仅不给助力,还要加上一点阻力呢!南老师说过,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为社会做一点好事,那么见地就不同了,我们也就不会介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了,因为我们有见地,就能谦虚,如此,阻力就变为助力了。所以我们成功了,头就要更低下来,因为水是向下流的,不是向上流的,我们要团体接纳自己,自己一定要谦卑下来。他听了,马上说,还是南老师看得远。
接着他问,南老师还有没有别的指示?我说,有的,就是老师认为您的《第五项修练》不仅是一本畅销的书,或一个修行的方法,更要顺现在的气势,将这个方法让大家能真正地去实行,在作任何决定前,先作全盘的考量,其实全盘的考量就是东西文化上的一个共同融合点。他说,是的,谢谢老师的指示,他会全力做的。另外我也提到,老师曾作过一首诗,说过,“聪明绝顶是无能”。因为您知道别人的缺点,也提出了改变的方法,也定下了目标及施行的方法,可惜别人用了您的名字,仍然做他本来的习惯的决定与方法,内容一点也没有改变,所以您再有多么高明都没有用。他说,是真的,他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性是多么的困难,所以才要修行呢!因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心里的行为及自己的习性。跟着又谈到老师的理念,他认为南老师是为全人类和平在作贡献,这个目标太伟大了。他心中实在感谢南老师,因为他知道,原来阻力与助力也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间了。我又将南怀瑾学院的简介送他一份,他拿给大家看南老师的照片,并说了他对南老师理念的体会。
会谈中,他们问内人王富士女士为什么没有来呢!大家都想同她见见面。我说,因为在加州的“禅园”还有学生在那儿,她不放心来这儿五、六天,所以没有来,但请大家去加州时一定到“禅园”小住几天。当天去聚会前,整天下雪有六英寸以上,他们十多个人都担心我恐怕来不了,所幸,富士的学生张丽文小姐冒着大雪开车一个半小时才安全抵达。整个聚会的气氛是那么的自然,大家像一个团队一样,没有上下,没有彼此,这都要感谢南老师的指导杨教授的安排与张小姐的协助及彼得·圣吉与他的工作小组及他们的夫人。
copyright ©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州市吴江区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苏ICP备16062570号-1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2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