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承业《南怀瑾的理念》| 南老师的日常生活(五)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侯承业,1935年11月3日生于山西省灵石县,后随父至台,获台湾测量学校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德国司徒加特工业大学国授工程师学位,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工程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华盛顿大学工学院教授,学术科研成果丰富,曾在华盛顿州交通厅担任工程师七年,担任波音公司顾问等。后返台协助完成台北市翡翠水库应用水刀及水钻对坝基层缝处理工作,又研发完成低价高压水刀领先世界,并在台湾、新加坡两地领导自动化工程开创工作,研发台湾二号、SIR-1、SIR-3、冲床精密机械手及高楼玻璃窗机器人等产品,并为台湾一百八十五家工厂作自动化规划与设计,担任台湾自动化协会首届理事长,后担任金温铁路总顾问之职,1995年重返华盛顿大学任教,并担任南怀瑾学院主任。曾完成二十个以上的研究计划,发表论文九十八篇。

 

本文节选自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侯承业博士著《南怀瑾的理念》,仅作为学术研究史料使用。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我所认识的南怀瑾老师》,包括六篇文章《南老师的抱负与追求》《从金温铁路看南老师的理念》《南老师的忧国忧民心怀》《听南老师讲修持》《南老师的日常生活》《南老师对学生的教诲》。

下篇《在南怀瑾老师的教化下》,包括四篇文章《美国华盛顿大学南怀瑾书院的创办》《交通工程自动化的展望》《世界市场与游戏规则》《修行与环保意识》。


 

 

超越自己的至高境界

侯承业

 

很多人会问,老师对佛学、道教、儒家的思想都融会贯通了,为什么不出来盖一个大庙,自己做教主呢!其实了解老师的人都知道,他的境界已超越了自己设个小圈圈,去发展这个小圈圈的目的了。他已不是为个人做什么,得什么了。希望影响政府的决策者能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作出正确的决定。

 

有些人对老师也常有批评,认为他懂得太多了。他的研究领域不全在佛学,而有道教,又有儒教,所以不是纯真的佛学了。其实,学问就贵在能通,如果只在自己的小圈圈中,日久就会坐井观天而不自觉。有时,学生们会说老师,谁又在批评您了。老师只是笑着回答说:“那很好呀,您们知道,二百年后才会有人纪念我呢!”

 

其实,在《圣经》上,基督耶稣就说过,大凡伟人除了在他的家乡都是受欢迎的。老师在上课时也说过;“文人千古相轻,官场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害,宗教千古相恨。”知道了就没有什么好去计较的了。老师时时提到,学佛就是随时反省自己,真正的学佛是学习如何做人。接受别人的批评更是应该的事。但自己要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的要一直做下去,错的就要改过来才对。

 

老师对来访的客人们,均以手为礼。常来的学生们只是向老师行了鞠躬礼并说,老师,我来啦。老师虽然学问高深,修行实证,达到很高的境界,但为人谦虚,从来不接受学生们行叩拜大礼。有一次,内人王富士从美国来看老师,为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特行大礼。老师比她还快,已跪下来回礼了。老师说,下次不可。

 

其实,礼出于心,而不是形式,所以老师时时以行动来教化他的学生。内地很多人不了解,以为台湾有百分之八十的佛教徒,其实,国人的信仰是综合性的,寺庙不分,也信佛,也信关公,也信妈祖,也信玉皇大帝,也拜土地公。真正学佛的人数并没有那么多,我就常常认真地说,打开美国洛杉矶的华人电话簿看一下,佛教团体只有几个,但基督教的华人教会有二十多页呢!所以佛教的传播,如只注重形式或满足于形式,在未来的发展上是会受影响的。

 

有几位年长的学生们,觉得自己的修行进度很缓慢,什么也放不下,尤其是感情。老师在上课时就会讲些有关的诗词及典故,好使他们释怀。

 

有一次,老师说,佛学自然有情,不然为什么要去度众生呢!老师又背出仓央嘉措的诗来,让大家欣赏,我特别记下来,今天也一并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其一:

入定修观法眼开,

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求情人却自来。

 

其二: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负倾城。

世间哪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问老师,老师是什么时候念的?他说,十几岁时吧,六十多年了,老师能一一背出,所以学生们喜欢来上课,因为老师的学问是太广、太博了。每天均有新的哲理,新的信息。

 

老师为“抛砖引玉”的理念,同浙江省共同兴建了“金温铁路”,希望国人体会到利用外资来兴建国内的公共建设,以加速人民生活的提高。他的宏愿和理念得到了国内上下阶层的敬仰。老师的家乡就特别要为老师重整家园,老师除了感谢外,自己寄钱回去盖,但完成后要乡政府将它变成“老活动中心”,供乡村的老友们聚会之用。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无私,他的超越。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