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时值南怀瑾先生辞世十二周年,分享几篇文章,以为纪念。这批文章,系2023年11月10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在北京主办的“南怀瑾先生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部分发言,承蒙作者赐稿,在此一并致谢!
李青原女士,系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推动者和设计者之一,法国国家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纪念南怀瑾老师
李青原
根据2023年11月10日中华文化学院“南怀瑾先生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言修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化,跟亡国没有区别。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经济从落至崩溃边缘,到改革开放实现小康,再到面临如何走向富强文明,来讨论我们的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化,很有必要。
南怀瑾老师是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同时也是实践者。他著书立说,把中国文化的经典通俗化,使它们不仅只是束之高阁的文字,而且还变成了人们可以认识、可以实践的修炼方法,同时,他积极参与办教育、修建铁路等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业。
我因身体不好,机缘巧合认识了南师,一开始是力求通过传统的修炼方法改善自己的身心状况,也收到了实效。之后又听南老师的文化课,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理解。在近二十年的学习中,我最深刻的心得有三点。
一是南师开放的文化观。他曾经创办东西精华协会,提倡东西方精华文化交流融合。1960年他在《楞严大义今释》中写道:“我们的固有文化,在和西洋文化相互冲突后,由冲突而交流,由交流而互相融化,继之而来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气象。”在闲聊时,他曾提到,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有不少是少数民族,所以他认为把中华文化局限于汉文化是不全面的。
二是南师的批判精神。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有五千年的精华,就有五千年的糟粕。有一次在课间,他甚至说:“如果佛祖还活着,我一定要跟他理论一番,为何佛教早期不许女性出家,这不是性别歧视吗?”我曾经向南师提到:“我在联合国工作时,发现总部大楼有一尊孔子的雕像,下面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我们中华民族所推崇的观念是有普世价值意义的。”南师笑着说,这是当然。南师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但他绝不是一个文化原教旨主义者,这种批判精神在当今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课题是,要弄清楚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我们总不能去继承“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吧!继承有价值的部分,批判和摒弃不合时宜的东西,才能推动中国走向文明。
三是南师对中国文化特色的见解。他指出,各民族对世界文化都有自己的贡献,大多存在共性,如文学、艺术、诗歌等等。然而,中国文化有对世界的独特贡献,例如“生命科学”方面。南师自己是传统修炼方法的实践者,年轻时练过十八般武艺,后来又遍访名山大川,实修实证。一九九几年我曾经向他提起过,我在国外工作时,外国人对中国人有一种好奇,为什么灾难深重且缺医少药的中华民族,却来不来就是人口大国?南师说,我们有民间智慧,我们有《黄帝内经》,我们有中医。比如我们说“治未病”,强调通过修身养性来预防疾病,启发人们探索生命奥秘,开发心智。在平时的修炼课程中,南师反复强调传统修炼是生命科学,不是迷信。一定要破除迷信,连老师都不能迷信。他还说,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且能够量化,而我们的生命科学是要用我们的身体做实验,不是用小白鼠做实验,中国几千年来无数人的体验、可重复验证,能说不科学吗?他进一步指出,这是一个科学哲学问题。
南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开放的文化观,他的批判精神,和他对于生命科学的探索,定将激励那些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继续前行!
copyright ©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州市吴江区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苏ICP备16062570号-1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2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