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汲取南师精神,复兴传统文化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

本文源自东方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的《万里无云万里天——口述南怀瑾》,转载自温州南怀瑾书院公众号,转载时,作者有修订,修订部分以红色字显示。

 

朱清时,1946年2月7日生于成都,籍贯四川省彭县(现为彭州市),化学家、自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法国巴黎大学等地做访问学者、客座科学家、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工作。在就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期间,他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期间,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国教育改革风云人物。

 

南怀瑾有着深厚的佛学积淀,朱清时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南怀瑾对科学满怀憧憬,朱清时则对佛学充满好奇……两人之所以能如同伯牙与子期一般,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互相成就。作为一名在自然科学与高校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高校领导,朱清时也曾面临教育改革的迷茫,陷入道德准则的思索。南怀瑾脱俗出尘的气质,淡然洒脱的处事,让两人首次见面便相谈甚欢。   
 
2022 年 2 月底,记者由浙江温州启程,搭乘五个多小时的动车直奔安徽合肥,只为面对面倾听朱清时院士讲述与南怀瑾先生的往事。遗憾的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记者无法进入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内的朱清时住所,只得与他相约在中科大校外一间咖啡馆内。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朱院士精神矍铄,背着一个看似与其身份不太相符的小小双肩包前来,不拘小节的作风与大家普遍认知里的“科学家风格”如出一辙。落座后,朱清时点了一杯拿铁,开始将“那些年”娓娓道来。   
 
访谈结束时,记者还夹带完成了一件“私活儿”——记者的同事得知将对朱清时进行采访,专门委托记者要一张其亲笔签名,只因该同事九岁女儿正在学习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的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主编朱清时”等字。聆听完朱清时的回忆,记者一方面为能与院士“大咖”进行一次单独且深入的交流而感慨万分,另一方面又为他所说的“你没见过南师,就很难真正感受到他的魅力”而惊叹不已…… 
 
“想多学一些佛教知识,与科学发展作比较”
 
记:朱院士,您曾于 1978 年在浙江大学学习英语,请谈谈当时的学习感受,那时候来过南怀瑾先生的故乡温州吗? 
 
朱:改革开放的前一年,也就是 1977 年,国家决定派遣我们一批人出国留学。我之前学的外语是俄语,所以就需要在出国前专门学习英语。1978 年,我们来到浙江大学参加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同时做一些留学前的准备工作,学习持续了半年左右。我们当时觉得留学的机会非常难得,目标也很明确,所以学习很认真,大家都下了苦功夫。最开始国家计划让我们去西德(即联邦德国,1990 年与民主德国签署两德统一条约)留学,后来又决定派我们去美国,所以我在 1979 年,也就是三十三岁的时候飞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在杭州学习英语那段时间,虽然距离温州也不太远,但我一直没有去过温州。一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交通很不方便,去温州都要坐船;二是学习任务也很重,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温州。但我那时候就知道温州这个地方,也知道在欧洲生活着很多温州人。后来在零几年的时候,我有一次去宁波参加活动,就一路南下顺便去温州看了下,但那次的行程很匆忙,一天之内连着去了好几个地方,所以对温州的印象并不深刻。 
 
记:您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与南怀瑾先生的研究领域鲜有交集,在认识他,并与他进行深入交流之前,您对南怀瑾先生都有哪些印象与认知?
 
朱:我之前一直在从事科研工作,后来当校长了又要负责教学的工作。虽然我研究的是自然科学,但我一直对人文方面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的父亲朱穆雍是华西协和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毕业的,专业是社会学。他这一生都非常喜欢文学,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从他那里受到了感染,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长大后,尽管我学理工科,但内心深处还是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我人文学科的背景。在认识南师之前,我就知道他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大学问家,是很难遇到的一位老者,但对他的著述思想一无所知。 
 

朱清时在安徽合肥接受采访
记:您当时为什么想到要去认识南怀瑾先生,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与他取得联系,并顺利见面的?
 
朱:当时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校长,我发现新时代的年轻人跟我们年轻的时候很不一样。我小时候,父母教给我的都是很朴实的价值观,让我们千万不能做坏事。哪怕是吃饭的时候,都被要求绝对不能随意浪费米饭,说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那就是“造孽”。我们年轻的时候心中有这个底线在坚守,所以学习与个人修养就很容易被教育和提升。 
 

但是当代年轻人中,学术、简历造假的情况常有发生,这就让我感觉很困惑、很迷惘,是不是大家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心中缺少了信仰,丢失了道德底线?这其实对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当时我内心就有一个想法,我觉得中国社会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佛学不管怎么样,它教人行善、教人畏惧因果,对社会是一件好事,我自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我也很想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各种成果和佛学当初预言的自然界的各种情况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所以,我想多学一些佛学知识,也很想了解佛学里关于宇宙的各种学说,以便和现在的科学发展成果作比较。 

 
我们学校有位教授叫孙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介绍说,南师是中国佛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问我愿不愿意去见一面。我觉得这样的交流机会非常难得,所以就决定去拜访南师。
 
“南师是除父亲外唯一知道我名字出处的人”
记:2004 年 6 月 19 日,您第一次见到了南怀瑾先生,并与他畅聊了三个多小时,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 
 
朱:那天我们在上海一个三层楼的小别墅里见面了,从下午两点多一直聊到了六点,我是备受启发!聊完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现在再也找不到这么博学、聪明的老者了,南师很有智慧,他可以把好多复杂的问题一下子说得很简单,让人容易懂。他用一个小故事向我讲述了一个大道理,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唐太宗有一年下令让 390 个死刑犯回家过年,让他们可以跟家人团圆,过完年再回大牢。年后,所有的死刑犯都乖乖回去了,这是因为唐朝佛教盛行,人们都相信因果报应,有所敬畏。” 
 
但这种事情可能不会发生在现代社会。现在的人普遍觉得人死如灯灭,生前做了坏事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可以敬畏的东西,导致他们没有道德底线。南师跟我说,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儒、释、道,他让我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东西。转世太虚无缥缈,但是为了让大家能有基本的信仰与底线,我们就需要通过科学与福祉的角度去搞清楚佛学的理论。 
 
记:您曾说过,南怀瑾先生是除您父亲外唯一知道您名字出处的人,请谈一下他读出《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这首诗时的场景以及您当时的感受。 
 
朱:是的,南师一说话,我就被他吸引了,没有见过他本人,就很难真正领悟到他的风采与魅力。我父亲是知识分子,给我取名字的时候,正好是“清”字辈,他就结合古诗给我取名“朱清时”,我当然是知道自己名字的由来。南师的学识非常渊博,他一看到我,就说我的名字是从一首唐诗中来的,然后随口背出了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南师当时还笑说:“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哎哟,一语成谶,这首诗就注定了你以后会喜欢佛学,因为‘闲爱孤云静爱僧’嘛。”在我遇到的人当中,唯有他第一次听到我的名字,就想起了这首诗,并且马上就说了出来,此外没有人知道“清时”二字有什么典故。南师是除我父亲外唯一知道我名字出处的人,他智慧高人一筹,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记:在与南怀瑾先生结束第一次交谈时,他曾说您像他年轻时认识的一个人——峨眉山传钵大禅师,您曾在个人微博上撰文《言访峨眉第一师》来讲述这件事情。请介绍下您收集到的关于传钵大禅师的相关资料。
 
朱:对的,那天聊天结束的时候,他突然说我很像他以前认识的一个人,但是当时没有想起来名字,后来到住处的时候,他在纸上写了出来:峨眉山传钵大禅师。这件事,让我感到很震撼。因为我是四川人,经常去峨眉山,但是却从来没有听过或者见过这个名字。 后来我每次去到峨眉山,都要寻找关于传钵禅师的线索,然而还是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字。
 
后来突然峰回路转,一是宗性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成都文殊院方丈)告诉我,中华书局印了一套《稀见民国佛教文献汇编》,其中的《佛化新闻报》有不少关于传钵和尚的新闻报道;二是我见到了何志愚老人,何老在 1940 年是毗卢殿知客,而传钵曾任毗卢殿住持,又是设在那里的峨眉山佛学院的名誉院长,因此何老亲近过传钵。我出于好奇收集了有关资料,这些资料虽然零碎不完整,但我还是把它们整个梳理了一下,在 2020 年 8 月 29 日写了一篇《言访峨眉第一师》。
 
这篇文章里,提到了《民国峨眉山佛教研究》中收集的两首访传钵老和尚不遇的诗,还有一张传钵老和尚在 1937 年 12 月应邀到重庆主办水陆法会时,《佛化新闻报》记者拍摄的珍贵照片等资料。种种“证据”都表明,传钵的确是当时社会和教界公认的禅宗大师。南师曾在峨眉大坪出家,终身念念不忘峨眉。他在《如何修证佛法》一书中说:“我当年(在峨眉)去看传钵老和尚,这个老和尚与虚云、能缘为当年中国的禅宗三大师。”他还经常讲起,当年传钵和尚声名远播,供养者络绎不绝,被其他僧人(可能是师兄弟)所妒忌。为避是非,传钵和尚换地重建茅棚修行,供养者仍络绎不绝。如果传钵这样的大禅师都被现代人遗忘了,那我们还师承什么呢?所以这件事让我更加意识到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南师会结合现代知识,深入浅出地阐释经文” 
 
记:认识南怀瑾先生之后,您每年都会去拜访他四五次。作为一名专家学者与高校领导,您日常的工作已经非常忙碌,为什么会这么频繁地前往拜访他呢?见面时,你们一般进行哪些方面的交流? 
 
朱:自从那次见到南师之后,我惊觉我们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个人,他对古今的了解可以说无人可比,无人可及。他的智慧,我们这一代人只能仰视,他随口而出的诗词和佛学偈颂,对我们来讲都是高深莫测的。南师让我的心找到了宁静,逐渐把很多事情放下,让我不再恐惧困难和打击,能够更加专注地去追求我所认为的真理。我觉得能认识这样的老者是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机会,见一次就少一次,所以我就尽量抽出时间去拜访他,非常珍视与他见面的每一次机会。春节、国庆、五一、元旦……有假期的时候,我都会过去,一般拜访我会待三到七天,有时候周末有空也会赶过去见一面。见面的时候,会一起吃晚饭,大家边吃边聊,常常就不自觉地聊到了半夜。 
 
我跟南师的交流与探讨主要是围绕科学与佛学、科学与传统文化展开的,南师最不喜欢别人一见他就说崇拜你啊,书写得好啊之类奉承的话。我在太湖大学堂遇见过不少著名的大学校长、企业家、文化人都去拜访他,但很多人求而不得见。南师每天都非常忙碌,他曾经自我解嘲地说:“我的生活就是三陪:陪吃饭、陪聊天、陪照相。 
 
南师是拥有大智慧的,他的学问远不止于佛学,儒、释、道三家学问在他身上真正实现了融会贯通,而且他可以结合现代的知识深入浅出地阐释经文,让大家能够真正听懂、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别裁》,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大家对《论语》理解得比较多,只不过南师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理解它。 
 
记:此前接受采访时,您曾经说过南怀瑾先生给您讲过很多次佛经,包括《成唯识论》《楞伽经》等。请回忆一下他讲经时的场景,有哪些内容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朱:南师给我们讲过很多次经,讲过《成唯识论》《楞伽经》,也讲过《楞严经》《达摩禅经》,这些都是我自己听过的。还讲过其他很多佛经,但是因为我没有长时间待在那里,所以错过了很多机会,后来是从别人整理出来的内容里了解到一部分。
 
南师精力充沛、风采迷人,他的记忆力非常好,每次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而且往往最开始说是讲两个小时,但实际上都会延长到三个多小时,有的时候是上午、下午、晚上连续讲。他随口就能背诵出很多诗词歌赋和偈颂,这让很多听讲的人都感到吃惊与佩服。 
 
南师很有才,也很有魅力,他除了会讲很多故事吸引大家外,有一次还即兴唱起了川剧《鲁智深醉打山门》,在我这个四川人听过来,他的四川话都很标准。可以说,他的智商很高,学很多东西都学得很快。 
 
记:有很多佛经里的文字都是古代的语言,现代人如果望文生义的话,就会完全搞错其中的意思。南怀瑾先生在讲经的过程中,都是如何强调这些细节,又是如何让听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这些佛经内容的? 
 
朱:我们这一代人的古文基础已经不是特别好,年青一代的基础就更弱,所以很多人都完全看不懂古文了。南师对佛学和佛经的理解水平,我认为国内也许是找不到其他人可以与他比肩的。我以前跟他学过《成唯识论》,这部经书是玄奘法师汇集总结印度唯识十大论师观点的著作,当时是用唐代语言,而且玄奘法师用的是直译法,唐代的人看起来都很吃力,现代人就更难看懂了!可是南师会将这些晦涩难懂的内容,讲得深入浅出,让人很好理解,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有很多佛经里的文字是唐代语言,就怕现代人望文生义。比如《楞严经》中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这句话,其中有“元妙”两个字,很多人看到“元”,就以为是“元始的、元创的、元初的、元本的”这些意思,但是南师解释说,当时是为了避讳唐玄宗的“玄”字,而将“玄妙”改为“元妙”,大家这样一听就全明白了。 
 
另外,他给我们讲《达摩禅经》也是类似。经文里是晋代的语言,都是五字一句的偈颂,大部分现代人很难看懂,更别说理解、参透其中道理。但是南师理解得非常深刻,又能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进行阐述,我做了很多的笔记,觉得他解释得非常好。 
 
“佛学当初是被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的” 
 
记:您曾回忆说,南怀瑾先生常常对前来学禅的企业家直言:“要学禅,先把财富都甩掉。”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朱:可以说,南师是常常“骂”企业家的。我遇见过几次,南师对前来学禅的企业家直接说出了你刚刚问题里的这句话。但是“骂”完之后,南师会讲故事:曾经有一位收藏金银财宝的人背着一袋子钱财去学禅,半路上遇见一个和尚带他去寻找禅学大师,后来一起上了一艘船。当船开到河中央的时候,和尚让那个人爬上桅杆看看还有多远到达。在桅杆上,那个人却看到和尚把他的钱财全部抛到了河里。那个人很生气,但顿悟之后才发现,和尚这么做正是为他学禅做准备。 
 
南师还讲过另外一个故事。说成都有个银行老板很有钱,每天晚上都要看报表和账本到凌晨,十分辛苦。与他一墙之隔,以卖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早起磨豆腐,边工作边唱歌,日子过得却很快活。银行老板的太问:“他们怎么那么快活?”老板回答说:“我可以马上让他们快活不起来!”于是,银行老板拿起一包银子扔到了隔壁。随着银子“哐当”一声落地,隔壁小两口的歌声再也没有响起。他们开始忙于用这包银子赚钱、保本,从此也没有了快乐。 
 
听完这些故事,我是很有感触的。大家都认为把银子扔出去这个行为很傻,这恰恰说明真的把苦看破其实很难。虽然大家都知道,银行老板的那包银子给豆腐店的小两口带来了烦恼和痛苦,但也都不觉得这是真的“苦”,只能说想要真正放下钱财实在不容易。 
 
记:您是一名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佛学研究领域颇有成就,在大众看来,这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看似平行线,您如何看待它们的内在关联性? 
 
朱:我发现现代物理的主流学说,正好是佛学在两千年前所讲的那些内容,所以我开始探索科学与禅道的关系。科学家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发现人的认识是有极限的,人类只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阶段。科学家要找办法突破这种极限,首先必须提高大脑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而佛学能让人在禅定状态下,安静地思考。这个状态下,大脑就成了“超导体”。
 
佛学确实如南师所说,当初是被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的,但佛学研究不是用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是用实验来验证真理,就是任何真理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不管谁来做,只要程序一样都会做出一样的结果,然后再加上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的形式逻辑和推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科学的注释。 
 
但佛学不是,佛学没有用外部实验的方法,而是用心身内在实证的方法。实证是每个人靠自己的感悟和直觉去证明。直觉这个东西啊,实际上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另一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只不过,现代的人直觉越来越少,因为依赖外在的东西太多,也因为杂念和欲望太多。就像大家都过分依赖计算机和算盘一样,心算能力就会越来越差。 
 
记:南怀瑾先生曾多次提道,在 21 世纪,宗教必须脱掉迷信的外衣,与科学相结合,否则就会灭亡。您是如何认识这句话的? 
 

朱:佛学有的时候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想去证明很难,但想去反驳也很难。宗教和科学所做的事和着重点完全不同。宗教是想让人自身精神变得更好,而自然科学是要发现自然界物质世界的规律,进而改造物质世界。 

 

我们把科学与宗教融合在一起,是认为科学与宗教终将以一种形态达到重合,科学无法解释的,宗教可以阐述其中的道理,而在科技的进步下,终将会以科学的方式去阐述宗教的道理。这在历史上不是个例,因为佛教的本质也是探索自然规律,顺势而为找寻心灵的净土。佛学就是信仰,核心是信。科学不是信仰,核心是实验测量。佛学直接把自己定位为知识,而是永远不可动摇的知识,而科学不把自己等同于知识,而是随时接受修正检验。

 

随着工业时代的兴起,科技的进步堪称飞速,科技的发展并不能代替精神上的富足,信仰是一个人前进的不竭动力。比如在中世纪,科学家们宁愿被烧死也要发表自己的言论。 

 

宗教是信仰,但科学也是信仰,我想在科学与佛教之间找到共通点。无论是怎样的信仰都值得尊重,但那一定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信念。今日的社会尚有很多难以解释的事情,今日的我们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不忘初心,活在当下,愿我们都可以永怀一腔热血,一往无前。 

 

2005年,南怀瑾先生在上海为中科大国际经济研究所博班讲座,朱清时夫妇在其两侧。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出生,浙江省乐清县人。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行政研究部肄业。

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曾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返蜀后,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期间,遇禅门大德袁焕仙先生而发明心地,后于峨嵋山发愿续接中华文化断层,并于大坪寺阅大藏经。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

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数十年前曾旅美、旅港。在台、港及居美时期,曾创办东西(文化)精华协会、老古出版社(后改组为: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人文世界杂志、知见杂志、美国弗吉尼亚州东西文化学院、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主持十方丛林书院。

在香港期间,曾协调两岸三地,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并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与浙江省合建金温铁路,造福东南。

继而于内地创办东西精华农科(苏州)有限公司、吴江太湖文化事业公司、太湖大学堂、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恢复禅宗曹洞宗祖庭洞山寺,支持中医现代化研究——道生中医四诊仪研制与应用,资助印度佛教复兴运动,捐建太湖之滨老太庙文化广场。

数十年来,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推动中英文经典课余诵读及珠算心算并重之工作。又因国内学者之促,为黄河断流、南北调水事,倡立「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作科研工作之先声。其学生自出巨资,用其名义在国内创立光华教育基金会,资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学,嘉惠师生云云。以及其他众多利人利民利国之举,难以尽述。

先生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主张东西精华文化融合,造福人类未来。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等繁简体及外文版著述一百四十余种。且秉持继绝兴亡精神与历史文化责任感,自行出版或推动出版众多历史文化典籍,并藏书精华数万册。

要之:其人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有种种称誉,今人犹不尽识其详者。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先生在太湖大学堂辞世,享年九十五岁。

 

 

 

南怀瑾先生,谱名常铿、常泰,又名永宁,学名超,号怀瑾,别号玉溪

 

岁次

西元

年岁

记  要

戊午

1918

1

农历二月初六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翁垟镇地团叶村

父谱名光裕,名正裕,字仰周,号化度(1888—1957)

母赵氏(1891—1990)

癸亥

1923

6

开蒙

戊辰

1928

11

乐清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六年级

己巳

1929

12

小学毕业

庚午

1930

13

从学朱味渊先生、叶公恕先生

乐清县井虹寺玉溪书院自读

辛未

1931

14

自读

壬申

1932

15

自读

癸酉

1933

16

自读

甲戌

1934

17

结婚,妻王翠凤(1916—2009)

长子南宋钏出生

乙亥

1935

18

于杭州入学浙江省国术馆

孤山文澜阁藏书楼,阅《四库全书》

里西湖闲地庵出家师赠《金刚经》《指月录》

秋水山庄,阅道家秘本等藏书

丙子

1936

19

杭州之江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旁听

丁丑

1937

20

次子南小舜出生

浙江省国术馆毕业

浙江省学生集中训练总队技术教官

七七事变,由杭州径赴四川成都

戊寅

1938

21

参贤访道

己卯

1939

22

创办「大小凉山垦殖公司」(一年后结束)

庚辰

1940

23

四川宜宾《金岷日报》编辑

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

辛巳

1941

24

成都金陵大学社会福利行政特别研究部选读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修业

壬午

1942

25

参加袁焕仙先生主持的灌县灵岩寺禅七

随袁焕仙先生至重庆,会见主持护国息灾法会的虚云老和尚、贡噶呼图克图

癸未

1943

26

参与筹创维摩精舍

入峨嵋山大坪寺闭关,阅藏

甲申

1944

27

闭关,阅藏

乙酉

1945

28

闭关,阅藏。秋后转至乐山五通桥继续闭关,阅《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

十一月九日(农历十月初五),在成都大慈寺万佛楼,贡噶呼图克图等授予三坛大戒

丙戌

1946

29

新正后转至多宝寺(大坪寺下院)继续闭关

主持大竹县文昌阁禅七

走康藏参访密宗上师

应邀赴昆明讲学

年底,自昆明赴上海,转杭州

丁亥

1947

30

返乐清故里省亲

修南氏家谱

戊子

1948

31

旅台三个月后,返杭州

江西庐山大天池短期闭关

杭州武林佛学院教师

再阅文澜阁《四库全书》等藏书

己丑

1949

32

只身赴台

台湾《全民日报》社论委员

结婚,妻杨晓薇(1928—2011)

组公司「义利行」,三条机帆船从事货运

庚寅

1950

33

「义利行」船只被官方征用,三船火灾沉舟山

长女南可孟出生

辛卯

1951

34

基隆佛教讲堂讲佛法

壬辰

1952

35

次女南圣茵出生

癸巳

1953

36

写作

甲午

1954

37

主持台北观音山凌云寺禅七

三子南一鹏出生

乙未

1955

38

主持七堵法严寺禅七

台湾初版:《禅海蠡测》

丙申

1956

39

杨管北先生邀请,讲佛经

丁酉

1957

40

四子南国熙出生

己亥

1959

42

讲《楞严经》

庚子

1960

43

主持新北投居士林禅七

台湾初版:《楞严大义今释》

辛丑

1961

44

台北寓所掩关

写作

壬寅

1962

45

主持新北投居士林禅七

台湾初版:《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孔学新语》

癸卯

1963

46

主持新北投居士林禅七

辅仁大学讲「哲学与禅宗」

甲辰

1964

47

写作

乙巳

1965

48

主持北投奇岩精舍禅七

台湾初版:《楞伽大义今释》

兼任教授:陆军理工学院、辅仁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学院

丙午

1966

49

应邀于台湾三军各基地巡回讲演中国文化

兼任教授:辅仁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学院

丁未

1967

50

中华学术院研士

兼任教授:辅仁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学院

戊申

1968

51

主持台北禅七法会

台湾初版:《禅与道概论》

己酉

1969

52

辅仁大学讲《易经》「中国哲学史」

台湾师范大学讲「佛学概论」

随台湾「中日文化访问团」赴日,应邀发言(〈致答日本朋友的一封公开信〉)

庚戌

1970

53

「东西精华协会」成立大会

开设禅学班(台北市青田街)

成功大学讲「廿一世纪的文明与禅学」

台湾初版:《维摩精舍丛书》(袁焕仙著 南怀瑾等整理)

兼任教授:辅仁大学

辛亥

1971

54

主持禅学班禅七

创办《人文世界》月刊

东西精华协会迁至台北市临沂街莲云禅苑四楼,定期讲课

兼任教授:辅仁大学

壬子

1972

55

主持东西精华协会禅七

定期讲课

各大学邀请讲演

兼任教授:辅仁大学

癸丑

1973

56

在莲云禅苑四楼主持禅七

杨管北先生邀请,讲《金刚经》

台湾中华电视台邀请,讲《论语》

台湾初版:《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禅话》

兼任教授:辅仁大学

甲寅

1974

57

「恒庐」(台湾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陆工作会)邀请,讲《论语》

高雄佛光山邀请,讲「丛林制度」

东西精华协会迁至台北市信义路三段,讲《难经》

台湾初版:《周易今注今译》(南怀瑾、徐芹庭 合著)

乙卯

1975

58

在佛光山大悲殿主持禅七

「恒庐」邀请,讲《易经》「历史的经验」「革命哲学」

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讲「隋唐五代文化思想史」

《青年战士报》慈湖版连载:《论语别裁》讲记

丙辰

1976

59

台湾中国广播公司邀请,讲《易经》

《青年战士报》社,讲「唯识研究」《孟子》

创办「老古出版社」

台湾初版:《习禅录影》《论语别裁》

丁巳

1977

60

台北寓所掩方便关

台湾初版:《新旧的一代》

戊午

1978

61

在台北佛光别院,讲「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

台湾初版:《南氏族姓考存》《正统谋略学汇编初辑》(三十四卷五十本)

己未

1979

62

主持新正禅七

洗尘法师从香港来敦请主持十方丛林书院

为出家同学讲「佛教佛法与中国历史文化」《禅秘要法》

讲《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宗镜录》《大乘要道密集》《楞严经》《大比丘三千威仪》「诗学」等

庚申

1980

63

东西精华协会迁至台北市信义路二段复青大厦九楼

假台北市辛亥路救国团活动中心主持禅七

老古出版社改组为「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十方丛林书院成立,开设定期课程

为台湾军方将领、政要、企业界领导组成的文化专题研究班,讲《左传》《战国策》《史记》《长短经》《汉书》《管子》《易经系传》等

主持十方丛林书院禅七

台湾初版:《参禅日记》(初集)(金满慈著,南怀瑾批)

辛酉

1981

64

主持十方丛林书院教务

假东西精华协会大礼堂,举行「南氏宗亲新正祭祖大典」

创办《知见》杂志

壬戌

1982

65

主持十方丛林书院学员新正特别修定训练

与美国史丹福大学哈门教授,谈全球性前提计划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兼任教授,讲「中华文化大系」

癸亥

1983

66

主持十方丛林书院教学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兼任教授,讲「中华文化大系」

台湾初版:《定慧初修》(袁焕仙、南怀瑾 合著)《参禅日记》(续集)(金满慈著,南怀瑾批)

甲子

1984

67

主持东西精华协会(台北禅学中心)新正精进禅修

美国禅学大师卡普乐先生来访

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来访(陈立夫先生陪同),讨论道家学术问题数小时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兼任教授,讲「中华文化大系」

台湾初版:《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孟子旁通》《旅台南氏家族纪要》

美国初版英文译本:《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Tao andLongevity》)

乙丑

1985

68

寒假禅修课程

十方丛林书院结束

离台赴美

在天松阁寓所,讲《圣经·启示录》

台湾初版:《历史的经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合著)

丙寅

1986

69

夏,移居兰溪行馆

成立「东西学院」

台湾初版:《中国文化泛言》《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禅观正脉研究》

美国初版英文译本:《习禅录影》之「民国五十一年禅七」(《Grass Mountain》)

意大利文译本初版:《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Tao E LONGEVITA》)

丁卯

1987

70

于兰溪行馆,为大陆学者等讲「中国未来之前途」(共四十三讲)

讲「密宗大手印」「佛学大纲」《佛说入胎经》《易经》

台湾初版:《老子他说》(上)《易经杂说》《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金粟轩纪年诗初集》《怀师—我们的南老师》

戊辰

1988年

71

离美赴港

老友贾亦斌先生从北京来访,谈两岸事

香港佛教图书馆,讲「唯识」

温州政府代表来访,谈金温铁路修建事

大陆初版:《维摩精舍丛书》(袁焕仙著)(繁体木刻板影印)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己巳

1989

72

主持新正禅修

金温铁路建设意向确定

讲《庄子》选篇

台湾初版:《如何修证佛法》

庚午

1990

73

应李登辉先生邀,返台湾谈两岸事

两岸国共两党密使会谈于香港寓所

讲「三十七菩提道品」

指导《大智度论》研究

个人捐资设立温州南氏医药科技奖励基金和农业科技基金会

大陆简体字初版:《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论语别裁》

辛未

1991

74

讲「静坐要诀」《百法明门论》《肇论》

台湾初版:《易经系传别讲》

大陆简体字初版:《孟子旁通》《老子他说》(上)《禅宗与道家》

壬申

1992

75

正式签订金温铁路修建协议

拟〈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

修建金温铁路的合资公司在浙江温州开业

台湾初版:《圆觉经略说》《金刚经说什么》

大陆简体字初版:《历史的经验》《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合著)

癸酉

1993

76

讲「生命科学研究」(共三十五讲)

大陆简体字初版:《如何修证佛法》《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圆觉经略说》《金刚经说什么》

美国初版英文译本:《如何修证佛法》(上)(《WorkingToward Enlightenment》)

甲戌

1994

77

主持厦门南普陀寺禅七,「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

讲「生命科学研究」(共七十七讲)

大陆简体字初版:《禅海蠡测》《禅话》《参禅日记》(初、续)(金满慈著,南怀瑾批)

美国初版英文译本:《如何修证佛法》(下)(《To Realize Enlightenment》)

法国初版法文译本:《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之节录(《YI KING》)

乙亥

1995

78

主持新正禅修

美国彼得·圣吉教授初次来访

应邀赴法国文化交流考察

台湾初版:《药师经的济世观》

大陆简体字初版:《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

美国初版英文译本:《禅与道概论》之「禅的部份」(《The Story of CHINESE ZEN》)

丙子

1996

79

个人出资五百多万元人民币改扩建幼时旧居后,捐赠乐清地方政府,作为「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题写匾名并作〈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赠言〉:

我生于此地,长于此地,而十七年后,即离乡别土。情如昔贤所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旋经代嬗五六十年后,父罹世变,未得藻雪;老母百龄,无疾辞世。虽欲归养而不可得,故有此筑,即以仰事父母之心转而以养世间父母,且兼以蓄世间后代子孙。等身著作还天地,拱手园林让后贤。以此而报生于此土长于此土之德,而无余无负。从今以后,成败兴废,皆非所计。或嘱有言,则曰:人如无贪,天下太平。人如无嗔,天下安宁。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岁次乙亥冬月中旬  即一九九六年一月上旬 

南怀瑾书 时年七十八

大陆简体字初版:《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孟子旁通》《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禅观正脉研究》《习禅录影》

丁丑

1997

80

主持新正禅修

于香港光华文化中心,为彼得·圣吉教授等主持七天禅修

金温铁路全程铺通,感言:

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

提出「功成身退,还路于民」

美国初版英文译本:《中国佛教发展史略》(《Basic Buddhism Exploring Buddhism and Zen》)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易经系传别讲》

戊寅

1998

81

台湾初版:《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与金温铁路》(侯承业 编记)

大陆简体字初版:《原本大学微言》

法国初版法文译本:《如何修证佛法》(上)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易经杂说》

己卯

1999

82

受邀在吴江宾馆,与吴江政府代表商谈文化投资事宜

台湾初版:《禅门内外—南怀瑾先生侧记》(刘雨虹 著)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金刚经说什么》

庚辰

2000

83

讲学

写作

辛巳

2001

84

创设东西精华农科(苏州)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壬午

2002

85

主持新正禅修

台湾初版:《布施学—毗耶娑问经》

大陆简体字初版:《药师经的济世观》《定慧初修》(袁焕仙、南怀瑾 合著)《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论语别裁》(上下)

癸未

2003

86

主持浙江义乌双林寺禅修

台湾初版:《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上)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静坐修道讲义》)《如何修证佛法》(《佛教修行法》)

甲申

2004

87

移居上海

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专题研讨会,在吴江七都讲课

上海兴国宾馆二楼,讲「读书和工商文化」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讲「大会计?」

台湾初版:《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

美国初版英文译本:《金刚经说什么》(《Diamond SutraExplained》)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原本大学微言》(上下)

乙酉

2005

88

个人资助《仓央嘉措》纪录片拍摄工作

上海四季酒店,讲「人文问题」

上海市宛平宾馆会议厅,讲「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

为美国来访学者讲「企业之道、管理要义、修行入门、认知科学」等

台湾初版:《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

丙戌

2006

89

独资创办「吴江太湖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主持「禅与生命科学的实践研究」

上海美仑大酒店会议厅,对新闻出版界讲演

彼得·圣吉教授及ELIAS国际跨领域领导人组团参学

台湾初版:《庄子喃哗》《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丁亥

2007

90

独资创办「吴江市太湖大学堂教育培训中心」(简称「太湖大学堂」)

解答法国参学团关于「道家、观心法门、医疗与养生、生死」等问题

净慧老和尚邀请,作〈序说虚老年谱〉文,题写《虚云老和尚全集》书名

获江苏省吴江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

台湾初版:《南怀瑾讲演录》《与国际跨领域领导人谈话》《人生的起点和终站》《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大陆简体字初版:《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庄子喃哗》

戊子

2008

91

独资创办「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

国际教育研讨会

与人民出版社黄书元社长一行,议定著作授权出版事宜,亲自签署合约(以「东方出版社」名义出版简体字著作)

指导太湖大学堂国学经典导读讲习班学习

为香港瑜珈团队讲课

托宗性法师代查袁焕仙先生灵骨下落

台湾初版:《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漫谈中国文化》

大陆简体字初版:《人生的起点和终站》《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漫谈中国文化》

大陆初版英文版:《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己丑

2009

92

个人出资并委托宗性法师代为主持修建袁焕仙先生灵骨塔工程(登琨艷设计)

主持太湖大学堂禅七

彼得·圣吉教授等十余位学者来参学,研讨「科学与哲学、宗教、人性、社会」等问题

对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学生家长研修班讲话

台湾初版:《我说参同契》《老子他说(续集)》

大陆简体字初版:《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我说参同契》(上中)

庚寅

2010

93

对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学生家长、教师数次讲话

对太湖大学堂经史合参班第一期学员讲话,授课。

「音声法门」「音声与疾病诊断」答疑,指导〈华严字母〉学习

个人捐赠稿费一百万元人民币,资助修建吴江庙港老太庙文化广场

台湾初版:《列子臆说》

大陆简体字初版:《我说参同契》(下)《老子他说(续集)》《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上下)《列子臆说》(上)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辛卯

2011

94

对太湖国际实验学校新生家长讲话

台湾初版:《孟子与公孙丑》

大陆简体字初版:《列子臆说》(中下)《孟子与公孙丑》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定慧初修》

壬辰

2012

95

讲「女性修养教育」 「子女教育」 「母仪修养」

答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管理及研究人员,关于「航天员如何在未来二〇二二年空间站内停留几百天」等问题

对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致临别赠言

对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家长讲话

以个人身体情状为例说明医理;谈病与十二时辰经脉运行的关系、《验方新编》噎膈的理法方药、如何面对生死与疾病、如何面对人生的最后等问题;谈根本气

辞世(九月廿九日十六时廿九分)

台湾初版:《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孟子与离娄》《孟子与万章》

大陆简体字初版:《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圆觉经略说》《漫谈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漫谈》)

先生辞世之后

南怀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在台湾设立

南怀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繁体初版

《云深不知处》(刘雨虹 编)

《东拉西扯—说老人、说老师、说老话》(刘雨虹 著)

《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刘雨虹 汇编)

《禅海蠡测语译》(南怀瑾 原著,刘雨虹 语译)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 著)

《太极拳与静坐》(南怀瑾 著)

《点灯的人》(东方出版社编辑群 编)

《金粟轩纪年诗》(南怀瑾 原著,林曦 注释)

《话说中庸》(南怀瑾 著)

《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南怀瑾 口述)

《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南怀瑾 著)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原名《孔学新语》)(南怀瑾 著)

《跟着南师打禅七》(刘雨虹 编)

 

南怀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繁体再版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 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 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 著)

《孟子与公孙丑》(南怀瑾 著)

《禅海蠡测》(南怀瑾 著)

《孟子旁通》(南怀瑾 著)

《我说参同契》(南怀瑾 著)

《人生的起点与终站》(南怀瑾 著)

《漫谈中国文化》(南怀瑾 著)

 

大陆 / 简体字初版

《孟子与离娄》

《孟子与万章》

《孟子与尽心篇》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太极拳与静坐》

《话说中庸》

《历史的经验》增订本(附《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原名《孔学新语》)

《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

《禅海蠡测语译》(南怀瑾 原著,刘雨虹 语译)

《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刘雨虹 汇编)

《禅门内外—南怀瑾先生侧记》(刘雨虹 著)

《南怀瑾与金温铁路》(侯承业 编记)

《东拉西扯—说老人、说老师、说老话》(刘雨虹 著)

《点灯的人》(东方出版社编辑群 编)

《云深不知处》(刘雨虹 编)

 

海外 / 译本初版

【2013年】大陆初版日文译本:《论语别裁》(上下)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老子他说》(上下)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2014年】韩国初版韩文译本:《楞伽大义今释》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孟子与公孙丑》

【2015年】韩国初版韩文译本:《庄子喃哗(上下)》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孟子旁通》

(2015年3月)初版法文译本:《般若正观略讲》(即《心经讲记》)(《Le Sûtra du coeur》)

【2016年】韩国初版韩文译本:《药师经的济世观》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楞严大义今释》

韩国初版韩文译本:《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版本号:2017年2月版)

 

 

我给你们开了一个书单,教你走捷路,可以快些进入中国文化的宝库,也可以懂一点西方文化了: (一)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文字画研究》(吕佛庭)、《御定康熙字典》(线装本)、《新修康熙字典》、《远东国语辞典》(台湾版)

(三)《幼学琼林》、《古文观止》、《龙文鞭影》

(四)《增广诗韵合璧》、《古诗源》、《宋元诗评注》、《清诗评注》、《随园诗话》

(五)《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

(六)《儿童中国文化导读》(1—36册)、《儿童西方文化导读》(1—4册)(台湾老古文化公司编辑)

(七)《古今图书集成》

(八)《纲鉴易知录》 ……我前面给同学们开的这个书单,你们现在要读这几部书,如果你们将来想做个国务卿啊,想做个国家第一流的领导人,你先把中国文字读好了,然后只要读一部书《古今图书集成》,这是康熙、雍正时期编的,他把中国文化几千年,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医药归医药,都集中了资料,也被称为“康熙百科全书”。你们去研究。 另外,影响中国文化很大的,还有《古文辞类纂》,这是安徽桐城姚鼐编的,这个是捷路哦,里头有很多东西啊! 再有一部,《经史百家杂钞》,曾国藩编的,曾国藩并不以他的成功为满足哦,他想在学术界超过古人,想超过桐城学派。所以他用自己一生的学问编了一套书,如果你拿来好好读,你就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都吸收了。我在书上曾提到曾国藩十三套学问,包括这一套《经史百家杂钞》。       

你们人民大学国学院把这几套书一摸熟,我看未来中国就会在你们这一班人手上。可是,你们现在要好好去读书了。 但是,读这个书必须配合读历史。……那么,你读历史读什么呢?《纲鉴易知录》,先把它读会,这部书是一部中国通史,作者吴楚才,编过《古文观止》,做私塾先生的。由《纲鉴易知录》配合前面的几部书,中国文化一定行了。我的书单也给你了。你们诸位从北京那么远来,非常对不起,我只好奉献这一点。 ——《漫谈中国文化》

有朋友说,古文很难念,我说古文很好念,繁体字更好念。中国的方块字,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你这样读下去只要半年一年,古文也就懂了。……我常说的,我们小孩子读的《千字文》,只用一千个中国字,把上古到南北朝整个的文化大系,天文、地理、科学、政治,无所不包都讲了。所以过去有些外国人到我那里学中文,先学会这一本书,一年以后就行了,是真的。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孩子从小学习文言文,打好文字基础,并运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读诵中国典籍,可以熟悉祖国的深厚文化传统,更能建立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分列中国文字、中国经典与中国历史三个主题,选编南怀瑾先生再三推荐的相关书目,以供读者参考。

01 中国文字

 

《幼学琼林》

《千字文》

 

我们祖先,晓得人类的语言,三十年一变,如果用白话文把古文记下来,到现在五千年,这个书是没有办法读了!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一种文字。因此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只要学两年的功夫,一个孩子学通了中国文字,就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这个文化一下就懂了。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东方出版社

有一本书《幼学琼林》,你们国学院的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你把这一本书会背的话,什么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你大概会知道了。都是很有韵律的文章,要朗诵,要念出来,要会背,全部都背做不到,就背一些重要段落章句。《幼学琼林》的编者是四川西昌人,这些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古人著书不是希望赚钱,不是希望版权,他希望把自己的心血传留给后面的人。不像现在的人,到处向钱看,看到钱,魂都掉了,读书人人品都没有了。古人不是这样,这些人贡献多大啊!

 

——《漫谈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

在中国文化方面,我想你们的底子也不一定扎实的,这还是客气话。你们可以趁着在这里教书时,专读一本书,《幼学琼林》,而且要读下面的小字。这一本书全部读完,你们的国文就有扎实的基础了。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说到古文,大家说:怎么那么难读?其实不然,我记得我只花了半年时间,已经把它弄懂了,后来学外文也是从这个方法来。当然,我不喜欢外文,喜欢中文啦!只注重中文,特别喜欢!中文只要学一千多个字,最好是读一本《千字文》。

这个《千字文》,你们大家知道的,要会背……大家知道《千字文》的来源吗?是梁武帝的时候,一个叫周兴嗣的大臣写的。梁武帝是无锡常州一带的人,这个江苏常州这一带啊,历史上出了十几个皇帝了。

传说周兴嗣有一天犯了错误,梁武帝气得要杀他,可是实在是不忍心杀他。所以把他关起来,罚他一夜之间,用一千个不同的中国字,把中国文化的纲要,写一本书出来;拿我们现在讲叫“上纲”了啊!他就一夜之间,用一千个不同的中国字,把文化系统,由哲学、宗教、科学、人文、经济、政治,什么都包含进去了,写成了《千字文》。第二天,房门一打开,周兴嗣须眉一夜之间全白了。梁武帝一看《千字文》,服气了,说算了算了,不要杀你了,一切都照旧。《千字文》就是这样来的。

假定现在把《千字文》念懂了,再加上自己多用一些工夫认字,你读古书就很简单了。古书读会了,读中文其他什么政治、经济,那就看小说一样看了。我们当年读书的方法,习惯是这样来的,书是“读”的。所以我主张读书,今天给你们做一个贡献。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东方出版社 

02 中国经典

 

四书

 

现在都晓得古代人教《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等等,其实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还是很普通的。对于乡下那些孩子先学会认字来读的,真正准备读书的,还不一定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真正的入手,或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宋朝所编的四书入手。这里头有个道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一方面教你认字,一方面是好玩,三个字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个好玩,又容易念。但是这样在家塾教书,一个孩子一天读得了四句,不过只会念念,要会写都很困难。大部分这些孩子,读完《三字经》《百家姓》,据我所知道,长大一点什么都忘了,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都是白读的。真正要读书的孩子,老师和父母就选择了,先读《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还是其次的。为什么呢?像他们现在测验下来,幼儿园的学生背《大学》很快,个把礼拜就会了,叫幼儿园学生背《三字经》就很困难,这是他们集中告诉我的数据说,到了小学背《三字经》《千字文》快,但是背《大学》就困难。这有道理。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的文章,我常常讲,这些是代表中国上古齐鲁的文化,北方的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真正重镇,东汉以后是属儒家的文化,文字非常美,而每个字都不浪费,而且态度很文雅,文章的气势,背了以后慢慢会启发人的思想,这是齐鲁文化的特点。

因此中国孩子们开始准备向读书这条路,乃至求得功名、做官,贡献于国家的人,多半是先读《大学》《中庸》《孟子》。这些文章一背来了以后,开始老师们也不大讲解,所以我当时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不要多问,去背,将来长大了会知道。”我对这个答复,非常反感,心里想大概这老师自己也不懂。后来我长大了,晓得这老师的教育,传统这个办法是对的。如果他当时讲了以后,你不过认识几个字,只懂了一点点意思。其实每一句话的内涵太多了,等你长大人生的经验多了,背出来以后,启发很多思想,很多道理,所以要儿童先从《大学》《中庸》背诵来,跟着你人生的历程,长大对人处事有经验,自己因为背来,不用思想,会自然启发悟到很多道理。不像你们现在背书,不叫作背书,叫作强记,勉强记下来的。若是背来,脑筋都不用,自然就出口了。像我的习惯,有时候跟你们讲话,一边讲话一边背来的东西就出来了。你们去考试,看了题目,因现在都是强记的,拼命想,结果考完试屁用都没有。

 

——《南怀瑾先生关于经典诵读的漫谈》

03 中国历史

 

《纲鉴易知录》

我十二岁一个人在山上庙子里读书,不是读《资治通鉴》,是读《纲鉴易知录》,一年两个月当中已经读了三遍,基础打稳了,所以对历史比较有兴趣也比较注意,而历史与文化是整体的。

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你们许多人在大学里也读历史,你问要看哪一个教授写的,我不加意见。有些人看中国经济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学史……我就笑了,看这些书等于钻牛角尖,没有全盘了解。因为这是一般读书人在读了历史以后,站在某个立场观点写的。真要写的话,我刚刚给你们讲的那些话,内容很多,已经有一百个博士论文的题目,又可著书变成学者了。

我们的历史,单讲正史,留下来的有二十五史,每一代的历史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果加上这一百年,成了二十六史了。清朝三百年的历史,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写成啊!譬如你们现在研究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我当年在台湾,有些文官武将在我家里听课,我住的地方一到晚上,门口两边都站满了宪兵。我鼓励他们读《资治通鉴》,但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写到唐末五代为止,因他是宋朝人,他本朝的人都还活着,没有办法写。另有一部《续资治通鉴》,是清朝毕沅(号秋帆)作的,他是太仓人,乾隆时状元,学问非常好,曾做过河南巡抚、湖广总督,他邀请一班大学者,历时二十年,编了《续资治通鉴》,从宋朝以后继续写下来,很有见解。

为什么这一些大官都注重历史?不注重历史你就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也不懂商业,这些学问经验历史上都有。有人问我,我们推翻清朝到现在是九十九年,再一年就一百年了,一百年以后你看中国的前途怎么样?我说要想了解现在这个时代,你去读历史,古书上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想知道未来,要知道过去,不懂得历史你怎么晓得未来?更别谈想懂人类社会文化是怎么演变的。这是告诉大家历史的大要。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假定一个人想学佛,想学佛法,把以下列举的这几部经律论,花上三五年的功夫,作比较深入的研读,绝对足够了。至于讲到内容的采用,也不离这几部经论,大家能自悟更好。

(一)经部

《大般若经》《大涅槃经》《华严经》《金刚经》《心经》《维摩诘经》《楞伽经》《解深密经》《胜鬘夫人经》《大宝积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

(二)律部

《四分律》(小乘)、《菩萨戒》(大乘)。

(三)论部

《现观庄严论》、《大摩诃止观》、《宗镜录》、《正续指月录》、《大智度论》、《密宗道次第论》、《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有些朋友认为,只要修持作功夫就好了,不一定要看经论,那是绝对错误的。要知道,作功夫,如果理不明,见不正,功夫就不会上路。换句话说,功夫作不好,那就是因为理不通达。——南怀瑾先生《如何修证佛法》

 

 

1.东西精华协会会员守则——南怀瑾

2.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

3.黄帝阴符经

4.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5.十六特胜

6.百字铭——吕纯阳祖师

7.灵源大道歌——曹文逸真人

8.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9.楞严法要串珠——南怀瑾

10.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南怀瑾

1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12.永嘉禅师证道歌

13.信心铭——三祖僧璨

14.十二时颂——志公禅师

15.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志公禅师

16.十二因缘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简介

 

本会缘起于江苏省和苏州市有关方面提议,由苏州地方政府于丙申(2016)年金秋发起成立,诚邀刘雨虹先生、朱清时先生、宗性大和尚、南小舜先生及南怀瑾先生常随众等、社会贤达、专家学者参与,并独立从事学术文化研究,首任会长为朱清时先生,名誉会长为刘雨虹先生。

所谓学术,不仅仅指有系统的专门学问,更是“一切学问的总称”(《国语辞典》)。

 

南怀瑾先生的学术,不仅包括先生的思想、著述、演讲、授课体系,更包括其愿力、担当、意志、胸怀、气度、气象、能力、行止、行履、品格、操守、言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融通、笃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萨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处世、应事、交往、包容、侠义、慈善、纵横、韬略、文武、功德、身教言传、做人做事、济世利人、利国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兴灭继绝、内圣外王、文化尊重与包容融合、推动古今中外精华文化融汇,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历史文化之态度、前瞻与责任承当等等,所体现的一切学问。

本会从事南怀瑾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一切学问的研究、发掘、搜集、整理、总结、编纂、出版,并开展有关学术活动、纪念活动、交流活动等。

所谓研究者,钻研、探索、学习也,搜集汇总,发幽阐微,勾玄提要,举一反三,发扬光大,继往开来也。

 

又云,佛家有“盲人摸象各执一端”“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之喻。《吕氏春秋》有刻舟求剑之寓。《庄子·天下》则曰:“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先生亦有诗焉:

 

古道微茫致曲全

由来学术诬先贤

陈言岂尽真如理

开卷倘留一笑缘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并行而不悖。

 

所谓研究者,即非研究,是名研究。

 

本会为非营利学术研究平台,不事政治,不搞组织,不营名利,不造偶像,不计毁誉。

 

会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社区老太庙文化广场怀轩(办公场所,恕不开放)

 

“汲取南师精神,共同努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记:南怀瑾先生在 2012 年逝世,请问您如何评价他的一生及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时至今日,社会上仍有一些质疑他学术研究的声音,您又是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的?
 
朱:南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他最大的功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让这么多人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值得学习,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有感情,并且从中受益、改变人生。从这一点来看,他的历史地位颠扑不破。但在学术领域内,他的一些观点也受到了质疑。他学识广博,可他的很多专著都是学生用课堂录音整理发表的,口头的东西里难免有一些不能确定的地方和一些错误。我觉得我们不能以考据的心态来臧否南师,更不能以搞学术研究的观点来严谨地考究他的专著。 在我接触过的这么多人里面,南师是一位智商相当高的老者,他极端聪明,很多事情一看就明白。
 
在我看来,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也包括我自己。所以在得知南师圆寂的消息后,我才会发出“我想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这样的感叹。
 
记:2016 年 9 月 28 日,南怀瑾学术研究会成立,您担任首届理事会会长。请介绍一下成立该研究会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朱:南怀瑾学术研究会设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社区老太庙文化广场怀轩,这是一个由地方政府发起,具有官方身份的学术研究会。研究会围绕南师的学术事业、精神延续、协同合作等内容不遗余力地进行研究,成员包括南师的学生、相关学者,以及对南师的著述有深入研究的爱好者。让我担任理事会会长,最开始因为各种原因,我是推辞的,但考虑到可以将南师的过往人生进行梳理、还原,又可以活用南师品牌让世界各地华人进一步凝聚团结起来,思虑再三我最后答应了下来。 
 
首届理事会对研究会的定位、组织机构、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确定。南师的思想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学术与生活应用结合,这些都在研究中得到延续,我们理事会独立开展南师学术研究和研讨,同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相关工作。具体来讲,研究会从事南师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一切学问的研究、发掘、搜集、整理、总结、编纂、出版,并开展有关学术活动、纪念活动、交流活动等。我们希望能够将南师的学术与精神发扬光大、继往开来。
 
记: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您曾上台致辞,请谈一下当时的情况。今后,我们又将如何进一步传承与弘扬南怀瑾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出一份力呢?
 
朱:南师逝世五周年纪念会是在 2017 年 9 月底至 10 月初举办的,由南怀瑾学术研究会主办,还同步举办了第五届太湖国学讲坛。出席的领导嘉宾包括中央统战部前副部长胡德平先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先生,浙商总会创会秘书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前党组成员郑宇民先生等,共有三百多人参加,大家齐聚太湖边,深切缅怀南师曾在那里恩泽百姓、教化世人。我感怀南师为接续中国文化断层而努力奋战七十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在致辞里,我说:“在历史洪流的十字路口,南师以一己之力,在民间为文化重建奋战了七十年,对国民的影响、启发是巨大的。他启发了无数国人重新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重建文化自信,并积极探索如何汲取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精华,继往开来。” 
 
新中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基础,国家已强!但文化的大规模重建,包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十分艰难。南师融汇诸子百家、古今中外,希望为人类开出一条路来,为此他朝夕惕厉,自强不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打破门户之见,放眼世界,海纳百川,主张融合东西方文化精华,为人类福祉而努力;他有教无类,天下为公,呕心沥血,死而后已;他身教言传,知行合一,反对纸上谈兵,主张实践出真知,是内圣外王、经世致用的践行者;他对祖国统一、经济建设、教育改革、理论建设,贡献良多;他立言、立功、立德,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文化建设,功不可没!他虚怀若谷,目光深远,每天都在学习新知,反对故步自封。南师学习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量子物理学。 
 
我们纪念南师,不仅是为了缅怀,更不是搞个人崇拜,而是为了汲取其精神,在古今中外洪流激荡的大时代中,自觉自强,各尽所能,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建设,共同努力!   

访谈记者:王亮
摄影记者:张啸龙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